2月22日的北京依舊寒冷,但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計量院)昌平院區(qū)的4號樓2層學術報告廳里,卻是暖意融融。在這里舉行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第三屆計量科技周(以下簡稱科技周)壓軸活動??青年科技論壇,讓報告廳變成了計量科技交流和碰撞的大舞臺。能容納將近200人的報告廳座無虛席,掌聲不斷。
11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6位從國外完成訪問學者工作歸來的青年科研人員……2月20日至22日舉行的科技周活動,內容精彩紛呈,最前沿的計量科研成果爭相亮相、相互交流。
“這次活動讓我很受啟發(fā)。專家們的不同觀點和理念,不僅對科研工作者很有幫助,對我這樣的計量科技‘門外漢’也有很多啟示作用。質檢系統(tǒng)近年來一直大力開展科技質檢、科技興檢活動,計量院在這方面取得了非常優(yōu)秀的成績。通過科技周這樣的交流活動,非常有利于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計量院創(chuàng)新的思維、過硬的團隊、踏實的作風、鍥而不舍的精神,從而把好的經驗和做法推廣開來?!睂3虆⒓涌萍贾艿膰屹|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高興地說。
“我記得上大學時,好的老師講課如同腦子做完操一樣,一片清涼,非常受用。不好的老師講課,則是讓人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希望我今天的內容能讓大家聽完如同做了操一樣,有所收獲?!庇嬃吭盒庐斶x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初的專題演講??《我和我們這樣準備答辯》一開場,就贏得了參加科技周活動的專家學者們會心的微笑和熱烈的掌聲。從答辯需要掌握的原則、風格、取舍到全面回顧自己參加院士答辯的過程,介紹自己幾十年科研經歷和經驗。原定半個小時的演講變成一個小時,讓許多聽演講的青年科研人員大呼“過癮”?!奥犕昀钤菏康难葜v,不僅讓我學會了該怎樣去準備答辯、如何去做科研,更讓我學會了如何做人。他樸實無華、腳踏實地的風格,正是我們年輕科研工作者需要堅持和學習的。”計量院熱工所副研究員閆小克深有感觸地說。
計量院之所以能夠先后誕生張鐘華、李天初兩位院士,原因之一就是該院一直重視前瞻性的研究,堅持走在全球計量科技的前沿。本次科技周同樣如此??科研人員匯報交流了國際計量委員會、亞太計量規(guī)劃組織等相關國際計量組織的最新動態(tài)、重要決議及自己的體會、建議;由11位院士及20多位來自國內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學者,為計量院的發(fā)展“問診把脈”;目前計量科技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前沿及新領域發(fā)展科研工作新進展及未來研究計劃”也在科技周上進行碰撞交流。16位去年被派往歐美等國的頂尖計量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的青年科技骨干,帶著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感受和最新鮮的科研資訊,一同跟大家交流,成為活動的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科技周不僅讓大家了解了計量科技最前沿的研究,還堅定了年輕科技工作者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我國計量科技在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看到了能夠傳承我國計量科研成就的隊伍?!敝袊こ淘涸菏扛邼嵸澴u有加地說道。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