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m.guizone.com/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研動態(tài)

微尺度實驗室連續(xù)7年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發(fā)布時間:2010-01-27 作者: 來源: 瀏覽:657

   1月20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0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杜江峰教授的“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榮列其中。這是該實驗室自2003年獲批籌建以來,連續(xù)7年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自2003年以來,該實驗室還有1項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3項成果入選國際物理學年度重大進展、5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4項成果入選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儼然已成為一座越燒越旺的“創(chuàng)新熔爐”。

  讓科學家平心靜氣地做學問

  向管理創(chuàng)新要成果要人才,是近年來許多管理者常說的一句話。微尺度國家實驗室成果迭出,是不是也與此相關?

  “我們沒有刻意地追求管理創(chuàng)新。”中科大校長、微尺度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侯建國院士的一番話頗出記者的意料。

  據(jù)了解,實驗室的投入并不算多,研究人員基本來自校內相關院系和每年的正常招聘??蒲袌F隊的負責人大多是中科大土生土長的博士,沒有顯赫的學術經(jīng)歷。實驗室對他們每年應該爭取多少科研項目和經(jīng)費、發(fā)表多少科研論文、取得多少發(fā)明專利等,一概不提硬性指標,甚至連一年一度的考核都不作具體要求,只是要求進行3~5年的階段性工作匯報。“也有一定的學術獎勵,但額度并不大。很難說教授發(fā)表論文、做出成果,與獎勵有什么必然關系。”

  “實驗室不會把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競爭和壓力簡單地按照發(fā)表論文數(shù)、爭取項目數(shù)的方式分解給各位教授,但是,實驗室通過學科交叉在若干關鍵領域獲得重大科學突破的目標是明確的,全體研究人員對此也是認同的?!焙罱▏f,“對這些熱心創(chuàng)造的科學家們來說,‘管理’二字顯然不太適合?!?/P>

  陳仙輝教授是中科大自己培養(yǎng)的博士,他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研究高溫超導,在這個領域默默耕耘了20多年。平時沒有上下班之分,沒有工作日和節(jié)假日之分,每當有了新的進展或想法,即使深更半夜,他也會興奮地跑到實驗室。

  2008年2月19日,日本科學家發(fā)表文章稱,發(fā)現(xiàn)氟攙雜的鑭氧鐵砷化合物在26K(-247.15℃)時具有超導性。陳仙輝研究了日本人的成果后,認為他們沒有證明這類材料是真正的高溫超導體,于是立刻帶領學生開始研究。

  3月25日,結果出來了:這種材料的臨界溫度超過了40K(-230.15℃),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證明了這類超導體是除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之外的又一高溫超導體家族。兩個月后,他們的研究論文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發(fā)表,這一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志和國內兩院院士評選的當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主要靠長期的工作和實驗積累,否則不可能敏銳地捕捉到有效的信息,也不可能這么快就有結果?!标愊奢x說,“到目前為止,高溫超導的機理還不是很清楚,需要新的理論來支撐。所以,我相信總會有驚喜在等著我?!?/P>

  “從他的學術經(jīng)歷里,我們可以看到,創(chuàng)新源于科學家的原動力,而不是各種名目繁多的管理與約束措施。”侯建國說,“只有當科學家們把外界的誘惑和干擾置之度外,能平心靜氣地專心于學問的時候,科學上的突破才會水到渠成?!?/P>

  “科學家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管理,而是完善的服務”

  科研成果入選200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杜江峰教授同樣是中科大自己培養(yǎng)的博士,也是國內最早從事量子計算技術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的科學家之一。2007年,他申請的“量子調控”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基于核自旋量子調控的固態(tài)量子計算研究”獲得通過,他成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要開展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研究,還需要購置先進的實驗設備。這對“羽翼未豐”的杜江峰來說,無疑是個難題。這時候,學校和微尺度實驗室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通過劃撥、出借等方式幫他籌集了800萬元,用來購置實驗設備。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國內第一個脈沖電子順磁共振實驗平臺就建成了。緊接著,2009年6月,杜江峰和香港中文大學劉仁保教授合作,利用這一實驗平臺在國際上首次實現(xiàn)了真實固態(tài)體系的最優(yōu)動力學解耦,極大地提高了電子自旋相干時間,并成功厘清各種退相干機制在此類固體體系中的影響。該成果發(fā)表在2009年10月29日出版的《自然》上,同期評述文章指出:“他們取得的研究進展的重要性在于極大提升了現(xiàn)實物理體系的性能,從而朝實現(xiàn)量子計算邁出重要的一步。”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科大耗資數(shù)億元建設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等實驗教學中心,集中購置了一批急需、通用而一般課題組無力購買的大中型儀器設備,并組建了技術支撐服務隊伍,使得全校師生都能在公共科研平臺上實踐自己的學術思想。許多先進實驗設備幾乎全天候運轉,全校所有相關專業(yè)的院系都能用。

  “科學家更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管理,而是完善的服務。管理者應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為科學家創(chuàng)造條件、解決困難、營造氛圍上,使科學家的好奇心、原動力得以持續(xù)?!焙罱▏钣畜w會地說。

  一個實驗室里70多名教授形成交叉優(yōu)勢

  被譽為“黃金組合”的侯建國與楊金龍教授,是微尺度實驗室學科交叉的典范。早在1995年,兩人分別從國外回到中科大,之后不久,他們就在時任校長朱清時院士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微尺度實驗室籌建后,兩人的學術合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侯建國負責實驗部分的精耕細作,楊金龍負責理論方面的深度挖掘,他們帶領一批年輕教師和研究生,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于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xiàn)了單分子自旋態(tài)的控制。他們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在2005年9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審稿人評價說:“這是新穎的單分子功能調控的一個極好的例子?!边@項成果入選200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目前,微尺度實驗室實現(xiàn)了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五個一級學科之間的交叉,聚集了包括7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70多名教授和研究員,建成三大技術支撐平臺,培育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5支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和教育部的4支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科交叉是很容易實現(xiàn)的。

  “我們雖然對交叉合作的課題給予一定的獎勵,但并不刻意要求相互之間必須解決共同的問題,而更看重提供一種思想碰撞、相互啟發(fā)的氛圍和機制?!焙罱▏f。

  微尺度實驗室三樓有一個房間,布置得像一間客廳,室內彌漫著咖啡的濃濃香味,朝南的一扇門通向寬闊的陽臺,廊檐和欄桿上垂掛著綠色藤蔓。這是實驗室研究人員聊天、交流的場所,許多學術上的靈感和火花,就是在這里碰撞出來的。實驗室各研究部還經(jīng)常從世界范圍內邀請頂尖學者來作學術報告和交流,而這樣的講座和報告則是全實驗室成員共享的資源。

  “微尺度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都很開放,沒有小家子氣,樂于和不同學科的人交流自己的學術思想。”杜江峰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搞閉關自守,不會有大的出息?!?/P>

  “給年輕人提供沒有天花板的創(chuàng)造空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