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上海大學以及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的三項納米技術,近日分別與法國、德國三家頂級的納米企業(yè)和研究所簽訂合作協(xié)議。從光學鏡片到病毒檢測,納米的應用前景離生活越來越近,同時上海納米的發(fā)展步伐也為眾多國際同行看好。一位外企總裁認為,“上海不僅有巨大市場,還將是巨大的技術提供方”。
從2001年起,本市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納米科技發(fā)展。2002年至2006年,本市納米科技成果在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3072篇,申請專利852項,其中納米藥物分子運輸車、碳納米管等技術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研究納米氧化鈦光催化材料的科學家高濂更被美國情報研究所列為世界上“被引用頻次高的科學家”。
伴隨著技術不斷突破,上海納米企業(yè)的年產(chǎn)值也從最初5億元增長到現(xiàn)在的20億元人民幣。由于納米無機有機分散共性技術的解決,使納米材料產(chǎn)業(yè)鏈有了雛形,納米改性復合材料、納米涂層等滲透到紡織、橡膠等各領域。傳統(tǒng)概念中悶熱不透氣的化纖,通過納米技術改良,不僅透氣,還能抗靜電、抗菌、保暖,不少內(nèi)衣生產(chǎn)商已開始應用。
上海在納米技術方面的過硬“底氣”,使外國合作方在看中上海市場的同時,更看中技術本身。通過和德國Invitek公司合作,上海交大和上海奧潤微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納米核酸診斷試劑已順利進入歐洲市場。上海交大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古宏晨教授介紹,隨著醫(yī)學診療技術在分子級別上的突破,DNA分子、病毒分子等的“體量”正好是納米級,因此相應地采用納米級工具,如納米磁性小珠等進行診斷、治療,靈敏度更高。下一步,雙方的合作將擴大到腫瘤分子診斷領域。
國際合作中,上海納米科技能與國際頂級研究機構(gòu)“平等對話”。德國生物中心擅長用計算機模擬納米級別的分子運動規(guī)律,而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在相關領域的實驗技術獨樹一幟,引起德國專家的興趣。雙方優(yōu)勢互補進行合作,合力研究在納米級別的水環(huán)境下各種生物分子的行為。這項頗為前沿的基礎研究,將為今后的納米生物檢測技術打下基礎。
欄目導航
內(nèi)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