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六百年的古代計時器碑漏重現(xiàn)北京 (2005-12-27)
發(fā)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新京報
瀏覽:1260
12月24日,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仿制的古代計時器??碑漏的揭幕儀式舉行。隨著將龍眼大小的鋼球投入一個木制形似石碑的計時器,已于元代失傳的“碑漏”在鼓樓重新開始記錄北京時間。
木制計時器形似石碑
記者現(xiàn)場看到,這個木制形似石碑的計時器高2.2米,寬1.4米,內部設13根自上而下呈“之”字形排列的銅管,碑首上端設投球孔。球沿曲筒滾動而下撞擊銅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以此報送時刻。
據(jù)中科院自然科學室研究員、古代計時器研究專家陳美東介紹,古人為掌握計時的精確度,設若干個銅球,第一個銅球需人工控制投球開關,其余則自動滾行,第一個金屬球與第二個金屬球的間隔時間為24秒。36個金屬球滾完需用14.4分鐘即一古刻,依此類推3600個金屬球滾動完畢正好為24小時。
將全套復制古代計時器
陳美東稱,目前關于碑漏的詳細記載只有在南宋薛季宣的《浪語集》中有,其發(fā)明人為唐代僧人文誥。此次制作這個碑漏則完全依照書中記載,共花了半年多時間,由鐘鼓樓文物保管所與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合作完成。不過古時以竹為曲筒,鑄銅為丸,現(xiàn)在改成銅制曲筒、鋼球。
鐘鼓樓文管所業(yè)務部主任朱英麗表示,今后,文管所將古代的計時器都進行復制,做成完整的一套給觀眾展示。下一個即將做的是時辰香。今后來參觀的游客可以體驗古時專門負責投放銅球的司漏的工作,親手“掌握北京時間”。
新聞鏈接
“碑漏”是我國古代計時儀器之一,曾用于唐、宋、金、元時期,后來失傳。它與銅壺滴漏、圭表、香篆同時被納入中國傳統(tǒng)計時儀器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