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依然形勢嚴峻的暑假,來自中國計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量大“家鄉(xiāng)有我”志愿小隊進行了一次特殊社會實踐。她們的足跡遍布各個省市,用志愿活動來傳達共同的理念——家鄉(xiāng)有我。
早在暑假來臨之際,小隊就開始了討論,主題的選擇,成員的分工,整體的規(guī)劃都是亟待解決的事項。在充分的準備之下,小隊有幸被選為院級重點立項團隊。在正式開展活動之前,隊員們還在線上開展了視頻會議,進一步細化成員分工。在7月中旬的酷暑之中,社會實踐拉開了帷幕。小隊的主題是在疫情之下為家鄉(xiāng)做奉獻,活動內容則以各成員在家鄉(xiāng)開展志愿活動為主。
自7月15日起,各成員在家鄉(xiāng)開始了計劃已久的志愿活動。家在浙江臺州的馬旭升同學選擇了去臺州醫(yī)院做志愿者。臺州醫(yī)院是一所三甲醫(yī)院,醫(yī)院人流量過大,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醫(yī)院取消了人工掛號的窗口,實施自動掛號和機器繳費。馬旭升同學的工作就是幫助病人進行掛號和繳費。掛號看似是小事,實為根本。掛號和繳費是每個病人必做的兩件事,如果在這兩個節(jié)骨眼上拖沓了時間,醫(yī)院就會變得擁擠,從而不利于疫情的控制和預防。疫情之下無小事,那些看似不重要的舉動恰恰是最關鍵的舉動。魯迅先生有言:“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绷看蟆凹亦l(xiāng)有我”志愿小隊的每一位成員正如一只只螢火蟲,照亮疫情之下的家鄉(xiāng)。
疫情之下企業(yè)復工復產也是個問題,陜西延安的陳子涵同學則感受了一把釀酒的奧秘。初入酒廠,師傅帶領他去驗收糧食。用到的工具頗多,質量檢測,最重要的就是精確,所以看見師傅嚴謹恪守,陳子涵同學也不禁肅然起敬。糧食做酒,是要入老百姓的肚子里,馬虎不得,正如中國計量大學的校訓所言“精思國計,細量民生”。陳子涵所在的部門是質量部,抽樣檢測時,最重要的就是大數(shù)據,一車的糧食,選出其中的50g豌豆,用漏斗篩選檢驗有沒有雜質,若無則放入天平,稱取重量,挑選出殘次品,算出比例,最后優(yōu)質的豌豆,需要送去質檢部門檢驗水分含量,超標的即為不合格。師傅經驗老道,撮出一把豌豆,嘴里一嚼,已然品嘗出哪些豌豆水分超標,哪些合格。看到師傅如此“功力深厚”,陳子涵同學不禁感嘆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疫情之下,量大“家鄉(xiāng)有我”志愿小隊在行動,隊員們都堅守在志愿活動的崗位之中,他們用行動澆灌奉獻之花,期待它盛放在家鄉(xiāng)這片沃土上。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5-08-27
2025-07-16
2025-07-01
2025-06-04
2025-05-20
2025-05-09
2025-04-16